1月4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通報2022年北京市空氣質量。結果顯示,2022年優良天數為286天,較2013年增加110天,好天兒多了近4個月。其中,一級優天數明顯增加,從2013年的41天增加到2022年的138天,增加了97天,藍天含金量也大幅提升。
“北京藍”漸成常態化,彰顯出北京這座超大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久久為功的強勁韌性。在2021年實現空氣質量里程碑式突破的基礎上,2022年北京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連續兩年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年均濃度連續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持續保持歷史同期最優、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中最優的“雙優”成績。2022年,“冬奧藍”成為雙奧之城靚麗底色,故宮、首鋼園的星軌圖也驚艷世人。
常態“北京藍”著實來之不易。長期以來,由于北京市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生產生活高位運行和不利的地形氣候,大氣污染防治困難重重,壓力巨大。2013 年 1月,北京市發生了持續性、大范圍、高濃度的空氣重污染,當月PM2.5平均質量濃度接近160微克/立方米,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關注。2013年,PM2.5年均質量濃度89.5微克/立方米,超出國家二級標準限值155.7%;全年重污染天數58天,占全年的 15.9%,相當于平均每周有一天重污染。
作為一座快速發展的特大型城市,北京大氣治理面臨諸多挑戰。從2013 年情況看,煤炭占全市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 23.3%,煤煙污染對空氣質量影響很大。全市機動車保有量超過500萬輛,同時還有數千萬輛(次)外埠過境車輛。面對燃油車多且數量龐大的現狀,還存在機動車污染排放監管不夠的問題。在產業結構上,“散亂污”企業的無組織排放加劇了北京市大氣污染程度。工地揚塵點多、面廣、線長,揚塵污染問題突出。由于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北京空氣質量距離國家標準和廣大市民期盼、首都功能定位差距很大,尤其在秋冬季,重污染易發、多發,嚴重影響首都國際形象和市民幸福指數。
2013 年以來,北京市積極應對新問題新挑戰,因地制宜,開拓創新,多方位、全過程開展大氣污染治理,確保空氣質量全面、持續改善。從實施《北京市 2013-2017 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同時每年制定具體的年度清潔空氣方案,到出臺我國首部以PM2.5為主要目標的地方大氣污染治理法規——《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明確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的方向、模式和法律要求;從陸續更新《北京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全面部署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路線圖,到落實京津冀一體化大氣污染治理“加強版”細化方案……北京在強化科技支撐,聚焦源頭治理的基礎上,結合不同時期全市大氣污染物類型及污染變化特點,不斷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學規劃和基礎建設。
從2013年至今10年間,北京調整能源結構,推進“煤改電、氣”;優化產業結構,“停、退、治”三管齊下;控制機動車排放污染,“車、油、路”治理同步;治理揚塵污染,“人防”與“技防”結合。北京提出“一微克”行動,明確“PM2.5治理要一個微克一個微克地去摳”,綜合運用科技、執法和管理等手段,實施大氣污染精準治理,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堅持節約優先,以科技創新為牽引,大力開展節能全民行動,穩步推進碳中和行動,持續改善空氣質量。
10年前霧霾鎖城,10年后“北京藍”成為大國首都的靚麗底色。我們為來之不易的成績點贊的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區域污染排放總量仍超過環境容量,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果仍不穩固,臭氧問題日益凸顯,秋冬季PM2.5污染過程還時有發生,大氣污染治理仍處于負重爬坡、逆水行舟的關鍵階段,形勢依然嚴峻、攻堅任重道遠。
綠色發展的北京還需以馳而不息的韌性,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成效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讓常態“北京藍”永駐人們身邊。
作者:栗玉晨
[責編:劉朝]